
共商国是与共商国事的区别
展开全部(1)词义范围不同:“国事”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,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;而“国是”则专指国家决策、规划等重大事务。 (2)适用对象不同:“国事”可用于国内,也可用于国际,如“国事访问”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;“国是”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。在我国,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,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“共商国是”。 (3)语体色彩不同:“国事”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,“国是”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。 (4)语法功能不同:作为名词,二者都能作主语、宾语,但“国事”还能作定语,如“国事访问”;而“国是”就无此用法。
“共商国是”和“共商国事”有什么区别
展开全部1、词义范围不同,“国事”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,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;而“国是”则专指国家决策、规划等重大事务。2、适用对象不同,“国事”可用于国内,也可用于国际,如“国事访问”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;“国是”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。3、语体色彩不同,“国事”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,“国是”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。扩展资料“国是”的演变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。一旦一个派别的政治主张获得“国家是正确的”的地位,反对派就会受到“动摇国家是正确的”的攻击。尤其在南宋时期,以“国是”之名镇压反对派是最基本的政治手段。不同的是,只有北宋改革家才把自己的政治观定义为“国是”。可见,当时“国是”作为一个政治术语的概念还没有定论。到了南宋,无论哪个派别都会争夺“国是师”的地位。北宋时期,“国是”走的是“改法”和“恢复宗法”两条道路,南宋时期“国是”走的是“斗”、“守”、“和”三条道路。
“共商国是”的“是”是什么意思?
“国是”指国家大事、国策,多用于书面语中,有庄重、严肃的风格色彩,在句子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。“国事”指国家大事、政事,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事情,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常用,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、宾语,也可以做定语。
共商国是是什么意思?
展开全部共商国是原本是“共定国是”,其源出于西汉刘向《新序》卷二《杂事二》。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,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。 “是,则也”(《尔雅·释言》),而“则,常也”,“法也”(《尔雅·释诂》)。“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”中的“是”即为则也,常也,法也,是国家长治的大政。“共,同也”(《说文解字》),即齐心协力的意思。这样看来,共商国是,即可解释为“齐心协力地商定国家大事”的意思。国是,指国家的重大政策。“共商国是”原本是“共定国是”,其源出于西汉刘向《新序》卷二《杂事二》。“国是”并不是一般的国事,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。“国事”与“国是”是近义同音词。扩展资料“国事”与“国是”是近义同音词,二者都是名词,都指国家的政务、政事。但二者同中有异:(1)词义范围不同,“国事”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,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;而“国是”则专指国家决策、规划等重大事务。(2)适用对象不同,“国事”可用于国内,也可用于国际,如“国事访问”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;“国是”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。在我国,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,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“共商国是”。
为什么称“共商国是”而不是“共商国事”
展开全部因为“国是”并不是一般的国事,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。“国是”要比“国事”的范围窄,因此不能用“国事”替代“国是”。1、国是,指国家的重大政策。指的国家大事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。如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协委员“共商国是”。2、“共商国是”原本是“共定国是”,其源出于西汉刘向《新序》卷二《杂事二》。“国是”并不是一般的国事,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。“扩展资料:“国事”与“国是”的区别:1、词义范围不同,“国事”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,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;而“国是”则专指国家决策、规划等重大事务。2、适用对象不同,“国事”可用于国内,也可用于国际,如“国事访问”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;“国是”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。在我国,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,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“共商国是”。3、语体色彩不同,“国事”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,“国是”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。4、语法功能不同,作为名词,二者都能作主语、宾语,但“国事”还能作定语,如“国事访问”;而“国是”就无此用法。